English

蔡元培的文化创新发现观

1999-04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梁 柱 我有话说

在’99岁初,蔡元培的家乡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由蔡元培研究会主编的18卷本《蔡元培全集》已全部出齐。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、最具权威性的蔡著全集,是80年代以来蔡元培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成果。

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,而尤其表现在文化教育上,这是同他具有文化创新发展的卓越见解分不开的。

蔡元培进步文化观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,就是反对专己守残之陋见,对中西文化要兼收并蓄,择善而从,融汇贯通。他曾深入剖析了清末流行的所谓“中体西用”的思想对我国学术发展的严重束缚。他指出,在民元之前,“北京环境多是为顽固派所包围,办学的人不敢过违社会上倾向,所以,当时学校的方针叫做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。故教者、学者都偏重旧学一方面,西学方面不容易请到好的教习,学的人也不很热心,很有点看作装饰品的样子”,这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。而民国建立之后,由于“国体初更,百事务新”,一些人又“大有完全弃旧之概”。他认为这些都是片面的,不足取的,因而在文化学术和课程建设的取向上,主张“贯通中西”,创新发展。

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,蔡元培积极主张广泛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,提出大学教学内容要针对“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”。他认为,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,都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。他举例说,中国自汉至宋吸收了印度文明,在哲学、文学及美术方面,“得此而放一异彩”。但自元以来的六百多年间,与欧洲文明虽有接触,然未尝有大量的吸收,只是墨守前人已有的成就,有如冬蛰之动物“日趣羸瘠”。他痛感近世中国由于封闭、隔绝,在学术文化发展上大大落后于西方,因而再不能继续在“固有的范围内,固有的特色上进化。”他在北大广泛容纳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潮,允许不同学派的观点自由讨论,使学生通过广泛接触加以比较、吸收和创新。同时他还把对东西文化兼容的主张,作为北大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。1921年蔡元培赴欧考察期间,还亲自邀请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到北大讲学,后虽因故没有实现,但推动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。

蔡元培还认为,对外国文化思想应择善而从,简单模仿,照搬照抄,只是一种稚拙的举动;而全盘欧化,则是消亡自己民族的特性、同化于他人,是完全错误的。他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,勉励我国留学生应具坚强毅力,发奋图强,“能保我性,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、言论、学术,吸收而消化之,尽为‘我’之一部,而不为其所同化”。他认为吸收外国文化,不仅要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,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旧有文化,以创造新义,求得更进一步的发展。他主张中国不但在“发明的科学”(指自然科学)方面应采用“西洋方法来试验”,而且“就是中国固有的学问”,即传统文化方面,“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”。

我们的时代大大向前发展了,今天的中国已处在自觉的对外开放,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,但在学习外国和文化发展方面,面临的问题却与历史有某种近似之处。蔡元培的上述思想在新的世纪也仍是常青的智慧之树,是值得重视的。

(梁柱:北京大学教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